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我爱我班

乘着梦想的翅膀,我们从这里起飞!

 
 
 

日志

 
 

【引用】班主任成长:无法—有法—无法(修改版)  

2011-05-17 09:53:47|  分类: 他山之石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老板老班按:几个月前撰写的日志《班主任成长:无法—有法—无法》在博客上公开发布后,受到了广大博友的欢迎,仅署名的引用就达一百多次,还不包括那些不具名的复制黏贴。随后不久,《班主任之友》杂志决定刊用这篇文章。但是,我的原稿写的较为随意、粗糙,条理不够清晰,需要动大手术。我是个追求完美的人,特别是对文字,不改到自己满意,不愿意拿出去现眼。于是,我以原文作为基本框架,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整合与补充,以至于面目全非。换句话说,此《无法—有法—无法》非彼《无法—有法—无法》也。现将修改后的文章重新发出,这也是最终发表于《班主任之友》2011年中学版第五期“专业成长”栏目的重点文章。全文如下:

 

班主任成长:无法有法无法

南京市第六中学  陈宇

210001

学艺的人成长为艺术家要经历一个“无法有法无法的过程从开始的毫无章法,信手涂鸦,到学习掌握一定的技法,按章办事,完成作品,乃至于技艺娴熟,完成了从“无法”到“有法”的转变。然若停留在此层面,不继续思考,进一步突破现成方法的局限,达到心中有法,笔下无法的境界,那么即使努力一辈子,也仅仅是一个操作熟练的工匠,终究难成大器

做教育也一样,一名班主任的成长,也需要经历从无法有法再到无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通过有效的努力,从“无法”变成“有法”,最后到达到“无法”的境界呢?

、从无法有法 ,需要在劳力上劳心

初当班主任,面对着一个班级四五十个甚至更多的学生,我们会有手足无措的感觉。此时我们特别希望学习一些带班的经验方法于是我们向老教师请教、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看书做笔记,自己在实践中也会总结经验教训,获得感悟,凡此种种,都是在“学法”。

但是,年轻班主任在“学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比如说读书。班主任通常阅读的书籍,一类是关于教育理论方面的,一类是关于班主任工作专业方面的。学习教育理论吧,不是觉得理论把什么问题都理想化了,就是觉得理论远远脱离了现实,高深莫测,难以对实际工作发挥指导作用。班主任工作方法之类的书籍都是名家的经验总结、名师的成功之道。很多好学上进的班主任,如饥似渴地学习、阅读,扩大着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在自己的实践中加以运用。但实际上,别人用过的方法,无论多么精妙,其推广价值也十分有限。教育情境和教育对象改变了,而方法却不改变,效果一定是不好的。纵然是好方法,学过来时,已经是“二手”了,失去了初始的神韵,也就失去了相当的生命力。故古人云:“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严羽,《沧浪诗话》

各地做班主任培训时也经常有类似的感觉。很多老师怀着西天取经的美好愿望,希望通过聆听报告,认真记录,好取得真经,拿回去用在自己的工作上。偏偏教育中有太多的变数,看着别人用得得心应手的方法到了自己手上失灵了。即使一句相同的话,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语气,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来,效果也完全不同。

显然,对别人的方法直接用拿来主义行不通,南橘北枳啊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即使是自己一些运用纯熟的带班法则也是要变的,有些方法只能用一次,下次再用,效果将大打折扣。道理很简单,学生在变化,班级在变化,自己的思想认识也在变化,所以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不存在一成不变的

这些状况告诉我们,“学法”并不是一件照猫画虎的简单劳动,也不是有了一些方法之后就可以终身受用的。按教育学的说法,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辨证性、科学性。然而,在现实中,因为教师和教育对象都是有思想有个性会变化的人,所以,教育也存在着主观性、偶然性、多变性、不可复制性、理想性、人文性等特点。两者到底有没有矛盾呢?应该说,大家都没有错,因为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发展的、辨证的。如果我们死搬教条,就会发现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如果没有理论指导也是不行的,我们的行动完全凭感觉、靠经验,难以把握方向和提高层次。

总结很多优秀班主任的“学法”过程,我们可以把班主任教育智慧的产生归纳于三个源泉:

第一,自身的实践;

第二,自己的思考;

第三,自我的学习。

之所以三条中都含有一个“自”,即是说,这一切都是班主任自我成长的必然结果。缺少了自我的追求,别人是无论如何不能代替你去完成这个飞跃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在劳力之上劳心》一文中对实践与思考有十分精辟的阐述。他说:“世界上有四种人:一种是劳心的人;一种是劳力的人;一种是劳力兼劳心的人;一种是在劳力上劳心的人。”

在陶先生看来,前三种人都不是理想的人才,我们需要的是“在劳力上劳心”的人。其实,班主任队伍又何尝不是由这四种人构成的呢?

班主任非常辛苦,每天总有做不完的事。但是怎样做才是真正有意义地做而不是做无用功呢?陶行知说:“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但我们看到的最普遍的情况是手到了心没到,根本不用心去想。这样的班主任,只是劳力而不劳心,难以产生教育智慧。

班主任要想学到“法”,当然首先要有实践,因为“行是知之始”。但“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实践出真知的前提是将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悟提炼升华,这就需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爱读书爱学习的班主任大有人在,但学习一定要与自己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班主任不能做空谈家,优秀的班主任都是做出来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玄之又玄,不能印证于经验。劳力与劳心分家,则一切进步发明都是不可能了。所以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是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

归纳起来一句话,班主任要从无法到有法,必须在劳力上劳心,在实践中加入自身的思考,对别人的间接经验加以理性分析,采众人之所长,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①,②,③《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教育名篇》,p135136,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二、有法再到无法”,需要积累智慧和提升境界

 

通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我们好不容易才摆脱没有章法、跟着感觉走的状态,班主任工作已经是轻车熟路,方法一套接一套,正是苦尽甘来,享受“有法”给我们带来的轻松和愉悦之时,为什么有人还要“自寻烦恼”,向“无法”的境界努力呢?因为他们知道,从更高的层面看,那些所谓的法,充其量是一些谋略,凭此难以登堂入室,进入一个更美妙的世界。态度决定高度,眼界决定境界。真正的智者是不会仅仅自我陶醉于有了一些方法,可以从容应对工作中的难题上的。因为凡是一成不变的、看得见的“法”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

真正的法,是变化的法,是不断更新的法。

千百年来,无数先哲都在思索教育,留下了大量智慧的结晶。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从没有停止过,也从来没有得出一个终极完美的答案,因为人类一代一代延续下来,始终在发展在变化,几千年前提出的问题,我们今天还在面对,还在不断地思考。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教育乃人心灵的转向,这个命题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怎么转向?却有成百上千种方法。我们可能阶段性地,在战术战役上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要想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乃是天方夜谭。由此可见,学法没有穷尽之时,唯有不断地围绕教育中的核心命题,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人群,寻求最恰当的教育方法,才是我们所要做的。

即使班主任已经做得很职业了,也不能说他就是一个卓越的班主任。这个卓越,不是指学生有多少考取了重点大学,是指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终身影响而言。要想成为卓越的班主任,就必须拥有教育的大智慧,突破了条条框框的束缚,从有法再到无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此时的无法,已经是一种超脱,一种信手拈来,一种自然的本能反应。是已融会贯通,渗透到了做教育的举手投足之间,教育渐渐融入了生命,而生命本身也构成了教育。

这种境界并非虚妄卓越的班主任来到学生中间,不必多说什么,也不必多做什么,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影响、一种引领。论起技巧,也许并不特别在行,但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已经无需用技巧或手段来证明什么,教育家本身就是教育。达到这种境界的班主任有这样几个特征:

   1总是充满着自信和乐观,不管遭遇多么困难的局面,都办法应对。他们享受着教育和工作的乐趣,付出智慧与汗水,收获学生的成长。没有职业倦怠感。于他们而言,班主任是最富有创造性、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工作

   2对教育中各种方法、策略运用自如,看似随手拿出一种来用,给人感觉是那么恰到好处。一次是碰巧,如果常常这样,显然就不是巧合或运气能解释的了,只能说他具备了教育的灵感和智慧。看似波澜不惊,实则举重若轻。这样的班主任能把平凡的小事做得像艺术品一样,令人赏心悦目;

   3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走寻常路,不拘泥于现成的法则和传统的做法,处理问题看上去往往不按常理出牌,即所谓的超常规。这种创新并不是体现在做出一些别出心裁的举措或哗众取宠的事,而主要是体现在传统教育活动中。越是传统的活动越是能做出新意,常做常新,体现了高度的教育智慧。

   4)在教育中所采取的一些举措,并不仅仅着眼于解决当下的问题,取得一时的进展,而更多地是站在一个人终生成长的高度考量。看上去他可能会做一些暂时看不到成果的事,其实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用心良苦地指向对学生的成全。

如果说从无法有法,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阶段,是必修课,那么从有法再到无法,就是一个班主任自由发展的阶段,是选修课。虽然我们距离无法还很遥远,但我们依然上下而求索,因为那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如何实现这一步跨越?我想起了清代画家郑板桥,在郑板桥晚年画作《竹石图》中留有这样的诗句: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这四句诗既是郑板桥艺术境界追求的绝好写照,对班主任的成长也颇有启示。在某一领域即使有资质很好的天才,但没有相当的积累,也是不成的。郑板桥画竹出神入化的境界并不是一夜达到的,画竹四十年,每天夜以继日地思考,“在劳力上劳心”,是最后实现顿悟的前提。

冗繁削尽留清瘦,删繁就简,从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法中超脱出来,留下的这份“清瘦”,就是精髓,就是风骨。迁移到做教育上,就是追寻教育的本真。教育的高境界,一定是朴实无华的境界,教育的大智慧,也一定是返璞归真的智慧。唯有进入这种境界,我们才可能彻底摆脱了职业倦怠感和功利诱惑。学生和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但没有智慧没有境界的老师,会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教育”千姿百态的学生,这些方法用的得心应手,做教育,已然是由生到熟。其实这种“熟”,不过是卖油翁所说的“手熟”。而郑板桥说每次画竹都感觉到 “生”时,才是真正的“熟”,这种感觉郑板桥追求了四十年,方成正果。古今中外有关于此的箴言,大抵相仿。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禅家有“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境界。郑板桥画竹有“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无竹”的升华,这“胸中无竹”不正是一种“无法”的自由境界吗?所有这些都印证了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些恍如天马行空的感悟,表面上看与班主任成长似乎关联不大,其实,班主任工作也是一门艺术,追求班主任工作境界的提升与追求艺术境界的提升是非常相似的。这种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循规蹈矩到超越常规

随着经验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对教育思考的深入,班主任的教育智慧也在积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日益丰富,变式也开始增多不断突破思维定势,寻求创新,已是水到渠成。相对于教育中的循规蹈矩,一些无法的班主任却经常反弹琵琶,采用一些超常规的方法解决教育中的难题。

手中无法的前提是心中有法,无法也并非是真的没有章法,而是教无定法。仔细研究一些超常规方法的案例,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特征,它们虽然出乎意料之外,但一定是在情理之中 “超常规只是相对与通常的做法而言,形式虽有不同,但一定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超常规方法并不是班主任刻意生造出来的,也不是本来就存于班主任的头脑中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境生成的,有的在瞬间完成,有的则经过了深思熟虑。这些做法都很好地解决了一些具体的问题,但是并不具备可复制性,有时一种方法只能用一次才有奇效。但智慧的班主任的超常规方法不仅不是偶一为之,还会经常涌现,因为产生这些方法的源泉不会枯竭,只要班主任工作在继续,他对教育的思考就不会停止,突破与超越,成为一种习惯。偶一为之,谓之“超常规”,长此以往,形成教育个性。

超常规方法只是一种圆融、变通,虽然运用了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但也只是用更为巧妙的策略达到正常的教育效果,不能为达到目的而伤害学生或家长的人格和尊严。我们透过表面的超常规读出实质的有规律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具体的做法。仔细分析这些方法的共性和实质,能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做一些提炼、整理,以为今后遭遇类似情况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2、从贪恋技法到寻找智慧

都说做教育要有智慧,而且是“大智慧”。但到底什么是教育的大智慧?智慧和技法到底差别在什么地方?在很多案例中,作者都是在说:这是教育智慧。似乎说智慧就比谈技巧高出一等。事实上,我们往往很难辨别清楚这是技巧、那是智慧。也许,智慧与技巧的差别仅在毫厘之间。

但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差别虽小,却是决定性的。以我个人的判别,智慧和技巧有个最大的不同——出发点和落脚点

技巧只关注技术层面,很少考虑对人心灵的影响,它从现实的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最目标,为达到目的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如果我们把这些手段从人的成长的大背景中剥离出来,既不了解前因,也不考虑长远的影响,只是将其总结为什么什么法,这种技法就是没有价值的。因为说白了,聪明一点的人都会想到一些取巧走捷径的方法魔术人人会变,各有其奥妙不同,如果把这些作为班主任追求的目标,当然就是剑走偏锋,甚至南辕北辙了。

教育智慧是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基本出发点,在教育过程中并不一味取巧,不以战胜学生、使学生屈服为宗旨,把学生阶段性的问题放到一个人成长的大背景中考虑。它所考虑的是教育策略的运用对学生发展的终生影响。

教育智慧产生的源头是对学生的爱,有了爱,就会为教育对象的健康成长苦苦思索,自然会有智慧,做教育时产生的奇思妙想当然也会不绝如缕。小爱产生小智慧,大爱产生大智慧。大智慧不一定很巧,甚至看上去有些愚笨,但从长远来看,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学生从教师那里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受到教师人格的影响。是以,班主任做教育的境界决定了学生发展可能达到的高度。向往卓越的班主任应该把追求教育境界,以发展人为目标作为努力的方向。

班主任们只有摆脱了对技法的追求,才有可能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反复在同一层次上操作根本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确实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但技巧绝不是教育。

    班主任要立足于对学生的爱,积累智慧,提升境界,用自己踏实的实践,逐渐参透教育之奥妙,最后达到心中有法,手中无法的境界。经过了这样的螺旋式上升,一名成熟的班主任方能成为卓越的班主任。

  评论这张
 
阅读(232)|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